蚯蚓對不同pH值土壤中鉻賦存及細菌群落的影響特征
【摘要】:為明確蚯蚓活動對不同酸堿性土壤中鉻(Cr)賦存和細菌群落的影響,采用控制試驗探究了赤子愛勝蚓(Eisenia fetida)對不同酸堿性(酸性pH5.88、中性pH7.55、堿性pH8.97)、不同Cr含量(15 mg kg~(-1)、50 mg kg~(-1))土壤中Cr賦存形式和細菌群落的影響。結果表明:接種蚯蚓后,土壤pH值向中性轉變,低Cr含量土壤的pH值變化量大于高Cr含量土壤;接種蚯蚓后,相比于酸性和堿性土壤,中性土壤中的Cr去除率最高,低Cr含量中性土壤的Cr去除率達62.74%,高Cr含量中性土壤的Cr去除率達37.51%;接種蚯蚓后,土壤中酸可提取態Cr的含量顯著增加,殘渣態Cr的含量顯著降低;接種蚯蚓后,提高了酸性土壤中變形菌門的豐度、降低了放線菌門的豐度,提高了中性和堿性土壤中放線菌門的豐度,降低了變形菌門和擬桿菌門的豐度,顯著提高了土壤細菌群落的豐度(Chao指數和ACE指數),顯著降低了其多樣性(Shannon 指數)。綜上,蚯蚓通過攝食和被動擴散作用對中性土壤中Cr的富集、移除效果優于酸性和堿性土壤,接種蚯蚓后,能夠有效提升土壤中Cr的生物有效性,改變土壤的細菌群落結構。